生命的惰性

其实生命都是有惰性的。习惯于重复以往的生活,不喜欢改变。也许这种生活方式曾经是那么的适合与你我,但谁又能保证生活一沉不变呢?悄然间,当生活已经改变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恐怕就是植根于心底的惶恐了。一种未知的恐惧。是改变?还是就此沉沦,难以自拔?也许我想的太简单了,当事实真的发生的时候,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改变自我。能做的恐怕是出于本能的逃避,拒绝。

当一个人拒绝改变的时候,它或许会被历史所淘汰;当一个社会拒绝改变的时候,恐怕迎来的就是剧烈的变革。历史的车轮是无法停止的,暴力的暂留只会迎来更距离的冲突。

佛家讲究参悟。每时每刻不在反省着自己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再调整着自己的状态。参悟是最佳的选择,每个人都在迎接着新的未来。这或许是最柔和的进步。然而毫无保留的进化难道就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在没有别的选择了么?如果不改变又如何?或者只改变一部分呢?

今日的你我再难重现昨日的光景。

保留一份本质。任沧海横流,独守一方宁静。坚持的人是伟大的,却也是悲哀的。我们的坚持,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谁又能保证别人还是曾经的样子呢?哪怕是同样坚守的人,内心的守望,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模糊,改变了。这是时间的魔法,是无奈的现实。如果这份坚持是为了别人的认同,那么大可不必如此。还是做好自己吧。毕竟得到自我的肯定容易些。只要坚守就好了。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的改变又如何?外圆内方。这才是君子之道。

毫无改变的生活只有毁灭

为什么不尝试着改变自己呢?梦想是抽象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追求。然而现实是在变得。为什么不将旅途过得丰富些,快乐些?改变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适当的改变才是生存之道。只要不要忘记,哪怕是随风飘动的芦苇,也有一根坚强的枝干

未来的路在何方,没有人知道。只希望明天能够过得好一些。我需要太阳。

孤独还是相伴

许久不见的老友重逢,是相聚的喜悦,是记忆的慰藉;两小无猜的死党相伴,是旅途的坚强,是生命的感恩;形单影只的午夜无眠,是情感的审视,是叹息的无奈。

经历过多少年的狂妄自大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懦弱的时候,需要朋友的支持;经历过多少风雨的洗礼才学会用心去呵护亲密的他们可到头来却发觉,生活还是自己的。我不知道生命的内涵中还包含着多少如此般让人黯然神伤,气力全无的循环往替,只此一次,便已经令我遍体鳞伤,伤痛不已。诺大的世界,走的越深,越是发觉自己的弱小。在社会面前,我们是如此的卑微,哪怕是声嘶力竭的呐喊也仿佛蚍蜉撼树,自取灭亡。我们是多么需要同伴的支持,需要他们的鼓励,需要他们在伤痛过后的安慰,需要他们在迷惘时的棒喝,至少,需要他们在你我内心深处的一份慰藉。只要想到自己不是一个人,或许会变得坚强些吧?

人类的悲哀在于永远是各自为战的个体。哪怕再团结,终究是一个个独立思想的个体。纵观千年文明史,我们总是在歌颂友谊,歌颂生死相伴的友情。似俞伯牙钟子期者却屈指可数。试想,如果“千金难得,知己易求”,那还会有这么多人来歌颂友谊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写诗,撰文来抒发内心的苦闷,生命的孤寂么。每每看到一种珍贵品质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它的稀少。越是这种稀少,越是这种对于小概率时间的追求,让我们沉迷,让我们难以自拔。学过经济基础的朋友或许知道这么一个概念–机会成本。是的。高贵的品质或许是珍贵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获得呢?与其执着于此,不若筑起自我的防线,至少在知己到来之前不要再次决堤。

朋友是一种笼统的概念。似乎只要是一面之缘的人都可涵盖进来。正因为它的广泛,不精确。人们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把相识的人列为“普通朋友”,把经济往来的部分列为“利益之交”,把一起纵欲的部分化为“酒肉朋友”…其中,相互交心的我们称之为“死党”。

死党。一个多么让人温馨的字眼。可是有些时候却让我们那么的无助。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死党吧?从小一起长大,或者相互了解极深。彼此把对方当作自己的血亲。那是一种很坚固的友谊,甚至有些时候是牢不可破的。那么“死党”就是古人盛赞的“知己”么?固然,每个人一生中的死党屈指可数,但它似乎也并没有到让人歌颂不已,千载不休的地步。窃以为“知己”应首先意味着在价值观,认同感上的完美匹配;其次,是对于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的相互认可;最次才是交情。这类人因为信念相聚在一起,感情是因为相互欣赏而出现的副产品。但是仅仅如此或许还不是很难得。毕竟在如今的世界,价值观大体雷同。就算是特立独行的人,参考全世界如此大的基数,恐怕也有不少的同道。毕竟相比起以往,我们拥有互联网。那么什么才是知己呢?难道在如今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拥有了获得知己的金手指了么?互联网?不。知己依然是那么的稀少,哪怕是在如今这个世界。

我们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帮助自己?同情自己?相似经历?不,我们最喜欢的人首先是理解自己的人。有时候朋友来安慰我们,我们很感谢但是却缺少认可,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说道心坎里的话实在是太少了。虽然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越久,相互了解的机会就越多,但是有时候正是因为相互理解的地方那么的多,付出的时间那么的久,偶尔出现的不理解,或者误会才那么的刺耳。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喜欢的还是自己吧?呵呵,不管你怎么说,在内心深处,每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和自己在一起。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最怕什么。哪怕是“知人不知己”也要比大多数的别人要强。其实我们交朋友的目的就是寻找自己的影子吧!我们总是会被别人身上类似自己的因素所吸引。总是会不自觉的去认可和自己相似的人。别笑。人就是如此的自恋。没有自恋又哪里来的自爱呢?没有自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似的,有些时候我们会寻找那些我们认可的品质,但这些品质可能我们还不甚具备。有些人可能认为此为欣赏,而非对于自我的寻找。但是你我所珍视的品质,又何尝不是我们本身的追求呢?你可以逃避现实,但是却逃不过自己的内心。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是来实现每一个内心的追求的。或许有些人畏惧困难停滞不前了。但是我们的内心并没有放弃,并没有放弃对于自我追求的那份执着。在骨子里,我们所欣赏的那些品质才是真实的自我。我可没有说现实的自我哦。呵呵。这就是人吧。知己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茫茫人海,哪怕纵观千年历史,和自己相像的人又能有几个?更何况和自己一世,又可以相遇,有交往的人。这才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原因吧。人,实在是在复杂了。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谈何容易。

太太是自己的另一半。有人这么说。或许知己实在是太难了。找到一个和自己有些共同爱好,共同兴趣,然后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相互融合,然后成为一体,或许还是可行的吧。我总是很羡慕那些执手相伴,相濡以沫的老者。他们或许可以成为“知己”了。当然,哪怕是生活在一起半个多世纪的夫妻,能够做到知心,并且可以言行如一的人恐怕也是太少了。

或许,孤独才是我你最终的选择。知己…呵呵,的确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古人诚不欺吾。

关于豆瓣阅读

当我第一次使用Kindle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中文图书也能这样方便快捷?这才是我想要的呀。作为一个资深书迷,再加上兜里有两个闲钱,阅读质量才是关键。为了好的质量,花几两银子到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不过!太多咱可就负担不起了。再便宜也禁不起三天两头的买啊!您当这是花生米啊,一天二两不当回事,这可是白纸黑字的书啊!好是好,但知识产权约等于黄金白银也不假。

相比起来实体书店的零售价,亚马逊、当当这样的网店依然是便宜不少了,运气好的时候赶上挥泪大甩卖就更加令人振奋不已;但是相比起豆瓣读书的价格,恐怕也是小巫见大巫了。电子版真便宜啊…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谈到实体书和电子书的分别了。实体书是我们从小到大的主要读物,亲切感与熟悉程度自不用提。电子书可是新兴产业。从最早的txt到pdf、epud、mobi,各种格式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过最重要的倒不是格式,而是设备和排版。我相信有中长期电子书阅读经历的仁兄都清楚LED这种东西看时间长了眼睛很酸,读书过万卷?那视力也快到小数点后几位了…电纸书呢?客观上来说,虽然这是我目前的选择,但是我还是觉得它不甚理想。理由嘛。我怎么总觉得他吃光呢?同等环境下实体纸张和电纸书的光度完全不同,电纸书要暗上好几点,这让我这种台灯控情何以堪。不过不过,考虑到它的便捷和使用,适当的妥协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像「资治通鉴」这种大部头的书,怎么也不能随便背着走吧。

在这种情况下,豆瓣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了。电子书当然要配合电子的方式进行快速购买啦。什么什么?你说上网随便下载,免费的?哦,对啊!我就不提盗版的事情了。这个无伤大雅,自觉就好。单单是排版就让人不爽到抓狂。XD

试想,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学到知识?哦,对,但是这样会很快感觉到累的,坚持不了太久。自我陶醉?着啊!就是这个。无论做什么,自我陶醉,YY其中,绝对是最高境界。试想一下,在冬日的午后,你一人攒缩在柔软的大沙发上,望着窗外凛冽的寒风,萧索的景致,手捧一杯热可可,无限悠哉的读着心仪的小说,何等滋润啊!突然!你发觉这本书里面竟然有几个错别字?丢段,少段,段落重复?最令人客气的是,这个字体、行距怎么来回变啊!!好不容易从可可中提升的甜蜜感瞬时化作子虚乌有…噫吁戏,呜呼哀哉了…

电子书最大的问题要数排版了吧?排版精良,让读者满足度直线上升。排版差,轻则吃不好晚饭,减肥成功;重则直接摔书,砸电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所以,为了您的生活质量还是安心找排版精良的版本吧。在这方面,豆瓣依旧保持着小文青的姿态,感性很细腻,做事很细致呢。哦吼吼!

okay,就说这么多,总是,我很看好豆瓣阅读哦!希望和众多的出版商签约。希望以后所有的实体书都能看到相应的电子版!